纪念馆感悟先辈科研艰辛,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电子学院9305党支部组织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

  • 解学辉
  • 日期:2019-04-16
  • 1940

历史的车轮翻滚,岁月步伐匆匆,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我们应该铭记,而且,不仅仅只是铭记,那些先人给予我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2019年3月23日,电子-微电子学院9305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共同前往 “两弹一星”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一片茂密荫郁的山林,一道幽深曲折的山路,几座古朴砖瓦的平房,这就是“两弹一星”纪念馆的初貌。没有气势恢宏,没有人声鼎沸,有的,只是写满了历史沧桑的建筑外墙,和那过去富有时代特色的宣传标语,而这,便是我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战斗舞台,亦是当年那段艰苦而光荣岁月的见证。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首先看到的是第一展厅: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展厅以历史事件为脉络,成果为重点,系统阐述中科院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历程,突出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者的重大贡献。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中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中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接下来是第二展厅: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该展厅以人物为重点,展出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其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为相关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一是展示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生平贡献,二是展示中国科学院在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科学家、相关领导人和管理人员贡献。如,邓稼先面对试验事故,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碎弹,却受到了超强核辐射,身体受到致命损伤;钱学森面对国外优渥高额的待遇,毫不动摇,毅然决然地排除万难,投入祖国怀抱,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面对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热忱和信念,在场的各位党员同志强烈感受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对先辈们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后,在结束参观第三展厅: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后,各位党员同志通过此次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活动,深刻意识到没有攀不上的峰,没有过不去的河,只要抱有爱国的热情,自强自立的心以及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精神,就一定可以把中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并且作为当代的研究生党员,更应该时刻牢记历史,践行精神,拒绝沉迷于浮华耀眼的世界,踏实的沉淀,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撰稿人:胡涛

摄影人:辛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