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澎湃初心,缅怀先辈楷模 ——电子学院9302支部“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活动

  • 解学辉
  • 日期:2019-04-16
  • 1339

为更好地培养党支部同志们的爱国意识,丰富组织生活会的形式,同时更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本次党组织生活会以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的形式进行,9302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纪念馆由党支部书记张政同志预约,纪念馆讲解员为同志们讲解,组织委员刘宁做会议记录。

中午十二点半左右党支部全体成员在一餐门口集合并进行了点名随后,同志们跟随讲解员同学前往“两弹一星”纪念馆,并于下午一点左右到达纪念馆开始参观。

    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厅。第一个展厅展示了“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以及主要成果。“两弹一星”中“两弹”是指核弹和导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即指人造卫星。建国初期,我国与苏联关系密切,苏联在很多方面,包括科技方面,给予了我国很多帮助。但从上世纪年60代开始,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合作协议,并在短时间内撤走了所有专家和仪器,从此,我国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科学家们不辱使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也积极地跟二机部(国家第二机械部)以及国防部的航天五院进行合作,努力为“两弹”工作服务。核弹的研制过程中,原材料铀的分离是一大难题,我国在1961年研制出了铀分离技术并于1964年工业实现。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塔爆的形式爆炸成功,不到两年的时间后,我国研制出了第一颗氢弹并成功试爆。我国的火箭研制工作也在同步进行,1960年,我国第一个液体燃料火箭升空成功,开启了我国的“空间时代”。人造地球卫星是“两弹一星”中开始研制最晚的一个任务。1958年我国就启动了人造卫星研制的相关工作,但由于与国力不相称,计划延迟。1964年,我国陆续恢复了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的相关工作,并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随后,我们参观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展馆和其他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展馆。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们对于科技研究的热忱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杨玲同志对郭永怀同志的事迹感触颇深,她为同志们讲道:“郭永怀同志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唯一一位获封‘烈士’称号的同志。1968年12月,郭永怀同志乘坐的飞机发生事故,无人生还,但人们却在郭永怀同志和警卫员遗体中间发现了完好无损的公文包,公文包里装的是科学家们近期的研究成果。飞机出事后,郭永怀同志想到的不是逃命,而是保留研究成果,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这些做研究的同志们学习。”

这次“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为党支部的同志们上了一堂爱国课。参观结束后,同志们之间互相交流感受,纷纷表示受益良多。今天的研究条件相比那时好了太多,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辈们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专心科研,不执着于功名,切切实实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时时刻刻将国家利益装在心里。

撰稿:刘宁

摄影:王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