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公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2023届毕业生张小松凭借学位论文《视觉目标高效分层表征与检测方法》获得该项荣誉。
张小松,2023年6月毕业于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导师为叶齐祥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目标检测,现就职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博士期间针对目标、尺度等监督信息不完备的视觉检测难题,提出目标-特征的自适应匹配(Leaning-to-Match)机制,打破了传统的特征固定对齐模式,实现了目标场景向新难场景、规则网格向非规则轮廓目标的特征泛化。Leaning-to-Match方法已成为本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相关成果应用于我国最新型号遥感卫星,支撑课题组获得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迄今为止,在NeurIPS19、TPAMI22、ICLR2023、ICCV2023等CCF-A类会议/期刊发表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一作论文5篇。单篇论文被引用550次,学术总引用1320次。在校期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金秋渐至,九月新启。2024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子学院”)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第一会议室举行,电子学院院长、2408班科学家班主任吴一戎院士,电子学院副院长孙应飞教授,电工研究所副所长李子欣研究员,2414班青年班主任张利新副研究员,电子学院科教办主任卢葱葱、副主任张德生出席本次典礼,学院2024级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48名本科新生参会。典礼由2408班青年班主任叶齐祥教授主持。
典礼开始,电子学院孙应飞副院长和电工所李子欣副所长分别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孙应飞首先介绍了2024级新生的基本情况,向同学们提出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期望,以奋斗之姿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李子欣从介绍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出发,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身逢盛世,责任在肩。
随后,电子学院科教办马振钧老师介绍学院培养和实践的基本情况,学院坚持“任务促学习、学习助项目”,通过开设科研实践、高水平实验课等课内必修环节和大学生科创计划等课外补充实践相结合,强化科研、实践能力;接着,电子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生代表范一喆结合自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选择电子学院的原因以及大学期间的收获,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科教融合的优势打好基础,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接下来,吴一戎院士与同学们亲切座谈,同学们踊跃提问,吴院士结合手机、麦克风等身边常见的例子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生物电子学有哪些领域以及与国际的对比”、“电子信息相关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专业未来的就业领域和方向”等疑问。他指出,未来国家电子信息领域的突破,要靠在座每一位同学的深耕细作,同学们要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破解“卡脖子”难题上亮剑出鞘,切实承担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使命。
最后,全体师生移步至办公楼前,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典礼正式结束。愿每一位新同学都能够秉持“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在即将开启的全新征程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永不停滞的前进中更加出彩。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电子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与怀柔六小党总支开展红色“1+1”党建共建活动,引导党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主题教育总要求。
2023年9月20日,学院党委与怀柔六小党总支于学园二264会议室召开党建共建座谈会。双方就如何开展共建活动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签署党建共建协议书。
2023年10月10日,怀柔六小党总支书记张丽娟老师带领60名师生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开展“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共筑科技强国梦”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学习,全体师生深切感受到“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中的杰出典范,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更为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本次党建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红色教育资源,发挥了党组织在教育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了怀柔六小师生科教意识和水平,也深化了双方的协作关系,促进双方党建共建深度发展。
文/柴轲 图/罗小颖
2024年8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子学院”)组织了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新授课教师课前试讲交流活动。活动邀请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3位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评审小组。4位秋季学期新授课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每位教师准备2个试讲模块,由评审专家现场选择其一进行试讲。本次试讲交流活动由学院科教办主任卢葱葱主持。参与活动的还有电子学院孙应飞副院长、科教办张德生副主任等。
卢葱葱主任在介绍学院教学基本情况时特别提到,为了更好地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电子学院在新学期之前征集了16门课程;其中即将在秋季学期开课的4门课程,参与了本次试讲活动。
接下来各位教师依次进行了课程试讲。4位新授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利用PPT、板书等教学形式分别进行教学演示。各位专家在认真听取授课教师的试讲并审阅了教案、课程大纲等材料后,从授课技巧、课程设计、思政教育以及PPT制作等方面对试讲教师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授课教师对专家提出的建议表示受益良多,将认真改进。
最后,孙应飞副院长做了总结讲话,他表示本次电子学院课程征集工作完成出色,新征集的课程既满足了学生们的选课需要也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他还表示本次参与试讲的授课教师准备充分,表现出色。他对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开设高质量课程的科学家们表示赞赏和感谢,并对各位专家长久以来给予的高度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试讲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电子学院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坚持严把教学质量关。作为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环节,课前试讲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新授课教师及时发现教学方式、方法上的短板,保证新开设课程的高准入标准,同时也提供了与知名专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有助于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为增进同学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2023年9月23日上午,电子学院学生会在雁栖湖校区西区举办了校园文化节之中秋节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以猜字谜、夹玻璃珠、博饼、套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充分挖掘中秋节日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同学踊跃参与。
字谜,在我国有悠长历史,种类繁多,变化无穷。猜字谜是一种广受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字游戏。一道道字谜条幅随风舞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胸有成竹地取下自己会的谜语纸条向工作人员兑换贴纸,大家相互鼓励和帮助,共同寻找线索,解开疑惑。现场成了一个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除了传统字谜,现场还有emoji猜成语,充满创意的现代元素和传统习俗发生碰撞,激发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有人思索良久,眼前一亮,恍然大悟,大声宣布答案。但也有人陷入困惑,眉头紧锁,不断翻阅参考资料,希望找到灵感的火花。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谜底逐渐揭开,泛起了阵阵欢呼声。一道道独特有趣的字谜引发了现场的欢笑和掌声,现场气氛欢快而热烈。
月华如练斑斑落,倒映水中显婆娑。夹玻璃珠的摊位前人声鼎沸,这是一项富有技巧的活动,不仅考验参与者的眼手协调能力,还锻炼参与者注意力集中度。参与者需在2分钟内使用筷子从装有水的碗中夹取玻璃珠,每夹起2颗,可获得1张贴纸。同学们屏气凝神,跃跃欲试。他们眼神锐利地盯着目标,稳定地夹起筷子,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和力度。随着指尖的微调,筷子夹住了一颗玻璃珠,将其稳稳地抬离桌面,一颗颗闪亮的玻璃珠轻巧地被夹住,摊位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中秋博饼是流行于福建省厦门市的传统习俗,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让同学们体验这项有趣的民俗活动,组织者们对规则进行了改编,通过两次掷骰子的点数结果换取对应数量的贴纸。同学们紧张地摇着骰子,期盼着好运的降临,停止摇动后立即思索对自己有利的骰子数量。这是一场思维与运气的博弈,不少同学喜笑颜开,博得了好彩头,欢呼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
过了前三个小游戏,终于来到了活动的最后一关——套圈。参与者用先前游戏所得贴纸换得套圈,手持圆环,弯腰伸手,专注地瞄准,手中稍稍用力,轻巧而精准地抛出圆环。欢声笑语中,圈套落下,精准命中,欢呼声震耳欲聋,许多同学拿着奖品满载而归。
伴随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校园文化节之中秋节主题活动顺利落下帷幕。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浓厚节日氛围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同学们了解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体验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
文/柯海珊 图/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