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技术,改变未来——周志鑫院士做客电子学院“院士大讲堂”

  • 解学辉
  • 日期:2017-12-19
  • 6293

2017年12月15日晚6点30分,航天工程大学校长周志鑫院士做客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院士大讲堂”,在国际会议中心一层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太空颠覆性技术发展及对策思考》的精彩讲座。

此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子学院”)主办,电子学院院长、电子所所长吴一戎院士主持,电子学院副院长焦建彬教授、电子学院科教融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卢葱葱等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周志鑫院士是我国空间遥感应用专家,中央军委科技领军人才。他长期从事空间遥感领域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在典型地物特征检测识别、海上移动目标高精度探测定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系统研究并发展了天基海洋探测定位和海上移动目标自动检测方法,提出并建立了空间遥感数据存储、处理和应用架构,研究解决了卫星海量数据高效高精度自动处理和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建立了典型地物目标特征库。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周院士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对空间技术发展应用做了概括性介绍;其次,重点讲解了太空颠覆性技术发展,包括概念内涵、发展趋势以及面对太空颠覆性技术的对策思考。

周院士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开场,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瞩目成就,尤其是在对地观测方面,成功地将几十颗卫星送上太空。


人类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第一次进入“太空”、第一次行走在月球表面、第一次将载人空间站送入太空……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东方红”卫星、“遥感”系列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以及近年来的悟空号、墨子号的发射升空等等,同学们被周院士的介绍深深感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周院士指出空间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应用,而航天的应用范围非常宽广,主要包括军事、民用两大领域。至今,在所有发射的航天器中,用于军事用途或部分为军事服务的占70%。此外,周院士还指出科学家可以为国家领导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鼓励同学们在校期间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牢基础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发展进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院士强调太空颠覆性技术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介绍了从1995年到2010年这十五年间太空颠覆性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从2010年至今的太空颠覆性技术的概念转化,最终给出了军事领域的颠覆性技术的基本定义。周院士指出,颠覆性技术,又称为破坏性技术、革命性技术、变革性技术,指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既可能是完全的新技术,也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性应用,能够打破已有认知模式或技术体系,实现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大幅提升,形成新的非常规或非对称作战能力,产生新的作战方式甚至改变战争形态。周院士详细介绍了太空颠覆性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包括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可重复使用太空运输技术、维纳卫星星群技术、太空互联网技术、智能空间技术等。

新的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周院士强调面对太空颠覆性技术,我们在战略上要充分重视颠覆性技术,坚持理论与颠覆性技术并重发展;要科学布局颠覆性技术发展方向,加大对颠覆性技术的甄别与投入;要坚持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研究,从基础学科寻找颠覆性技术突破口。这场精彩的报告对于正在成长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指导和启迪。

       讲座尾声,带着崇敬的心情听完了周院士的介绍,同学们也踊跃地结合自己的专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疑问,例如目前限制海洋中移动目标检测有哪些技术难题、如何进行太空垃圾碎片处理、人工智能在太空技术上的应用程度等,周院士都耐心地一一作答,同学们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报告中全场座无虚席,400多人参加了报告,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周院士最后再次强调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希望国科大的青年才俊们在学习科学技术、增强自身本领的同时多多关注国家大事和国家发展需要,做一个对祖国前途发展有用的人!
                                 

 

                                                                                          文稿:孙文军、文乐   摄影:陈帆